我區將在全區實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五年行動計劃。19日上午,從我區推進“十三五”期間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會議獲悉,綜合考慮各鎮(街)不同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人文積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區擬通過3-5年努力,力爭2018年實現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80%的自然村完成環境整潔任務,到2020年全區基本完成環境整潔任務。
副區長黃國杰在會上強調,美麗鄉村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尊重民意,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時加強督導檢查,定期通報整治工作情況,全面提升群眾的參與度和幸福感。
建設過程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逐村連片推進,逐步配套完善,根據印發的《關于推進清城區“十三五”期間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的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實施方案》),2016年完成20%自然村環境整治、建成美麗鄉村81個,2017年完成30%自然村環境整治、建成美麗鄉村183個,2018年完成30%自然村環境整治、建成美麗鄉村183個,2020年全面完成環境整治、建成美麗鄉村81個。
普及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面消除農村露天糞坑
《實施方案》明確,清城區美麗鄉村建設按照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求,由點到面、由標到本,全面整治農村垃圾污染、生活污水、畜禽污染和亂搭亂建現象。
其中,因地制宜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戶收集、村集中、鎮(街)轉運、區處理收運處理體系,將村莊衛生保潔納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范疇,設立保潔員。
推廣氧化塘、濕地等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微動力和無動力污水處理工藝,全面實行村莊內畜禽集中圈養和污染綜合治理。
普及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面消除農村露天糞坑,到2018年全區農村衛生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到80%、90%。
此外,以村內道路、公共場所、農戶庭前屋后和村莊周邊山地為中心,建設一條進村綠化生態路、一個鄉村森林(濕地)公園、一塊庭院綠化示范區和一片水源涵養林,整體推進村莊綠化美化建設。
改善人居環境的同時,完善農村交通、網絡、消防、防洪、應急避護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莊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其中,因地制宜建設通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基本實現具備通車條件的行政村農村客運通達率達到100%;逐步推進20戶以上自然村連通光纜,實施4G網絡入鄉進村工程,逐步實現全區自然村的基本覆蓋。
完善集公交、培訓就業、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保等服務于一體的“30分鐘農村基層服務圈”,推進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和設施共建共享,加快覆蓋農村基層的公共服務網絡建設。
挖掘“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宜居促宜業發展鄉村旅游
根據《實施方案》,結合村莊環境整治建設,我區將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充分挖掘和發揮鄉村的文化功能,發展地域文化、人文歷史、山水美景、田園風光、農家情趣和綠色食品等具有濃厚嶺南鄉村特色的休閑旅游資源。
其中,結合開發利用資源,發展濕地旅游、森林旅游、山溪漂流等山水旅游項目。結合拓展農業領域和功能,發展茶果采摘、魚類垂釣、珍奇動植物觀賞等休閑農業項目。結合保護、整理和挖掘地域文化和人文資源,發展農耕文明、傳統村落和古驛道、民族風情和農家情趣體驗、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和革命傳統教育等文化旅游項目。結合開發農家庭院和綠色食品的旅游功能,發展“農家樂”、民宿、客棧等休閑旅游項目。結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行“鄉村、村樂、民宿”聯動發展模式,重點開發觀光、休閑、養生、度假等產品,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增收致富。
此外,加快城鎮公共文化設施向農村延伸,實現村村有文化室、文化小廣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播城市現代文明。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實施互聯網進村入戶、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服務工程,為農民群眾免費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
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吸引工商企業參與村莊整治建設
《實施方案》明確,我區美麗鄉村建設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村莊建設的主體作用,加強村務公開、財務公開、陽光操作,完善“一事一議”制度,村莊規劃和整治方案的制定、整治建設內容和籌資投勞的確定、建設項目招投標,充分聽取農民的意見,由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來決策。
按照“雙方自愿、量力而行”原則,可動員和引導更多的工商企業、先富群體、顯身賢達捐資村莊整治建設,廣泛動員在外創業的經營者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拓寬社會資本進入渠道,引導工商企業重點捐助建設和改造村辦公樓、社區服務中心、文化室、衛生室、文體活動設施、小型公園和村內道路、路燈、綠化、飲水及污水管網等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鼓勵工商企業以合作開發方式,投資村內連鎖超市、幼兒園、宅基地整理、舊村改造、中心村建設、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等經營性的社區服務和建設項目,并參與農村文化保護修復和扶貧救助事業。